您的位置:首页 >信息化 >

当课堂搬到“云端” 会遇到怎样的考验?

2020-03-31 10:34:36    来源:中国青年报

日喀则一中的数学教师汪记平有一套“相面”的绝招。

和许多教师一样,这名高三理科班教师习惯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表情:表情轻松的,说明听懂了;表情木然、皱着眉头的,显然还困在各种函数或几何图形的“迷魂阵”中;一脸严肃地盯着黑板,但表情没什么变化的,十有八九是走神儿了。

不过这套“秘笈”前段时间失灵了。

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西藏各学校的开学时间一再延后。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,教室搬到“云端”,汪记平这样的教师成为新晋“网络主播”。

当课堂搬到“云端”,会遇到怎样的考验?西藏师生们又有怎样的收获与期待?

老师就在学生“面前”,学生少了距离感

从教十几年来,汪记平早就习惯了透过学生的表情来猜他们的心思。

从3月10日起,日喀则一中的高三学生在线“开学”,每个学科由一位教师为全年级的平行班授课——这也是许多中学的通行做法。

课堂上的学生数量比以前多了几倍,却又看不到学生的反应,只能自己对着电脑“盲”讲,这对汪记平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,也是教师们普遍面临的考验。

线上授课前,汪记平要做的准备比平时更多。面对500多名学生,他要顾及到不同进度、不同学力的学生,备课得更加细致。与此相应的是,一堂课所讲的内容也大幅减少。

教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解题步骤和思路。由于用鼠标在屏幕上写板书不太方便,汪记平习惯用钢笔在纸上写写画画,再对着摄像头向学生解释,靠PPT逐步“揭秘”解题步骤。做课件的任务,也因此比以前多了不少。

拉萨那曲三中的汉语文教师石敬福也感觉到了差异。往常上课时,一个知识点最多讲两遍,班里的学生就基本都懂了。但线上授课时,为了保证全年级学生都听懂,讲三五遍也是常事。

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,教师们想出各种办法作为网络大课之外的补充,比如成立本班的微信群、QQ群或钉钉群,在线答疑或给本班学生上小课。

那曲二中的教师普布次仁自称“深深体会到了主播的不容易”。他说自己“要拼命调动氛围”“常常用高低起伏的声音,搭配合适的语气,再配上恰如其分的表情”,以免课堂变成一潭死水。

虽然教师觉得跟学生之间的距离远了,但学生的感觉恰恰相反。

定日县二中的初三物理教师索朗拉姆发现,当她在线提问时,点击“举手”按钮的学生居然很多。她平时在教室里讲课时,学生有时会害羞、怕答错,而在线上课堂,“老师看不见他们,他们就不怕,感觉很勇敢”。

石敬福也得到过类似的反馈。在教室中,教师和学生之间隔着讲台和几排座位,而在视频上,教师就在学生“面前”,减少了与学生的距离感。

一朵被寄予厚望的“云”

教师们顺利“转型”为主播,并非偶然。

去年4月,西藏教育厅主导的“珠峰旗云”平台搭建完成。从它的名字中,不难读出人们对它的期盼:希望高原上也有如珠穆朗玛峰一般的高水平教育。

这个在线教育平台诞生于“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”的浪潮之下。教育信息化手段因为可以“突破时空限制、快速复制传播”,而被寄予“促进教育公平、提高教育质量”的厚望。

珠峰旗云自诞生以来,还没有过太大规模的访问量。学生们平时都在学校上课,也没有太多上网课的必要。这个新平台的稳定性、流畅度都尚未经受过大批量用户的考验。

3月5日是原定开学的日子,学生们还在家里过“史上最长寒假”,西藏教育厅电教馆馆长朱生高和同事们已经忙了起来——他们要在线上为各地的教育行政人员开教学工作指导会,还要教更多的教师如何使用珠峰旗云的“直播课堂”功能。在这之前,从去年年底到今年2月底,陆续有上万名教师接受过这一平台的使用培训。

因疫情停课期间,西藏初三、高三毕业班的5万多名学生成了它的第一批学生用户。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加入进来——珠峰旗云平台与“国家云平台”连通,后者囊括了小学初中各年级、由名校教师主讲的优质课程。珠峰旗云投入使用后,还有个额外收获:藏语文数字资源盘活了。这让朱生高感到很开心。

这朵“云”背后,隐含着大量的技术支持、准备及改进工作。

朱生高记得,3月5日的开学第一课,有51万人次观看。当时有师生和家长反映播放比较卡,教育厅组织运维团队、技术支持团队进行排查,次日晚上完成了机房的优化工作。

3月10日,初三、高三年级开始通过“直播课堂”进行辅导,登录人数超过两万。有些直播课堂出现延迟,当天晚上,技术人员再次做测试、排查问题,并升级了云资源,优化了软件系统配置。停课期间,最多时有近7万人观看直播。

那曲三中的年轻教师也是“云”后的人们。

石敬福在线讲课时,他的一名年轻同事正在后台做助教。那曲三中素来有“老带新”的传统,即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与新教师结对。这次线上教学,新教师就在后台负责查看学生的在线情况、录制讲课视频。如果学生的网络条件不好、看不了课堂直播,还可以看回放——这显然是非常现实的考虑。

曾有学生发私信告诉石敬福,自己要骑马半个小时去村委会才能连上网络,或是翻过几座山才有信号。从多所学校教师反馈的情况来看,一个年级的数百名学生上课时,总会有几十人无法上线。

出于公平考虑,西藏教育厅要求各学校在上网课期间不讲新课,毕业班的复习任务也不再向下推行。

对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出更高要求

与中小学相比,大学教师可选择的平台更为多样。

西藏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高定国这学期要为本科生上“数据结构与算法”课,还要为硕士生上两门课。

高定国根据教学内容,在“中国慕课”网站上为本科生挑选了一门由华中科技大学教师讲授的同类课程,这是一门国家精品课程。每周两次的直播课程中,他主要为学生做课前辅导、答疑。除此之外,他还在实训平台Educator上发布下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及学习要求,同学们可以在这里讨论作业。

高定国过去向学生推荐过“中国慕课”等平台,但不曾用于实际教学。“中国慕课”是一个在线教育平台,其中收录了国内多所名校的精品课程,供人们免费使用。最近上网课的经历,让他意识到这个平台是个宝藏。“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‘中国慕课’‘智慧树’等平台,我们应该充分利用。”

高定国和同事商量,等恢复线下授课之后,也要让同学们多在这些平台学习:“我们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,也要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。”

不过,这对学生的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高定国认为,学生上网课时需要转变观念,如果只是被动地学习,有可能只是打开直播页面播放视频,看上去显示“在线”,其实没有学进去。

“有了优质教学资源,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,是能够做到的”

初三学生扎西卓玛接受记者采访时,正热切地盼望着开学:“快开学了,真的很开心。”

扎西卓玛在寄宿制学校上学,在校时总是很早就起床背诵课文,可在家就需要靠自觉了。

扎西卓玛用手机上课,有时忍不住想看电视连续剧,她会责备自己:“快要中考了,不能玩了,把自己的心思放到学习上。”而且物理、化学这两科很难,线上听讲更难理解。

3月25日,西藏的初三、高三学生开学,终于结束了漫长的寒假。他们的网课经历暂告一段落,而“互联网+教育”的大潮还在涌动。

朱生高认为,这一次网课教学会带来教育教研的革命。他考虑:“下一步,我们的课题一定是网上教研,如何把全区最优质的教师资源汇聚到我们平台上。”对未来,他很有信心,“有了优质的教学资源,让每个孩子享受最公平的教育,是能够做到的。”

3月底的西藏,气温正在回升。信号塔伫立在有数千万年历史的雪域高原上,现代科技和古老的雪山交相辉映。(记者 李雅娟 见习记者 李怡)

关键词: 课堂

相关阅读

精彩推送